《中醫治B肝》染病毒患病與否 與個體差異有關

 

前言︰

台灣B型肝炎盛行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地區之一,B肝帶 原者達三百萬人之多,而B肝會引發急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肝癌,所以如何預防肝炎發作,阻止病毒增生導致肝硬化肝癌,是B肝帶原者一個重要的課題。中醫在治 療B肝方面,著眼於恢復人體免疫系統、阻斷病毒持續複製。採用清熱化濕解毒、活血化瘀、健脾補腎法等來治療;具有抗病毒以及調整人體免疫功能的雙重作用。 也能改善西藥服用可能產生副作用。

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,B肝病毒感染是全身性疾病,是自身免疫功能發生了問題。中醫認為,正氣記憶體,邪不可干。在同一環境中,有 的人感染B肝病毒,有的人卻安然無恙,有的人可能自身產生保護性抗體,這說明感染病毒後患病與否與個體差異有關。中醫治療較溫和,對於西藥的副作用也有改 善幫助。

中醫師羅明宇表示,B肝炎病毒攜帶者之所以長期攜帶,是自身的免疫系統處於「疲憊」狀態,對B肝病毒「置若罔聞」,病情相對穩定,抗體長期與病毒共 存。這一狀態在中醫學看來,是正(身體)邪(病毒)相持時期,如果正氣強盛,B肝病毒就可能被清除;假若B肝病毒強盛,正氣虛弱就可能導致肝炎,不再是B 肝病毒攜帶者,而是地地道道的B肝病毒肝炎。此時是西醫抗病毒治療的最佳時機,如果配合具有疏肝健脾、滋養腎水的中藥,則能全面提高自身的抗病毒能力,取 得事半功倍的作用。

羅明宇表示,慢性B肝炎屬於中醫學脅痛、黃疸、積聚範疇,其最終結局是肝硬化腹水,中醫認為屬鼓脹範疇,其病因為感染「蠱毒」,蠱毒伏於血分,鬱遏 氣機,凝滯血脈,致氣滯血瘀,正虛邪實,影響肝主疏泄、脾運化、腎主水功能,遷延難愈。研究顯示,許多中藥有抑制B型肝炎的作用,在統籌使用保肝抗病毒藥 的過程中,合理選用這些中藥可以提高檢查異常標誌物的轉陰效果。

中醫師李明哲表示,一般西醫使用肝安能、貝樂克、喜必福,及肝適能來抑制病毒的複製,但是停藥後病毒的複製很快就會恢復,因此需要長時間的治療。而 干擾素則是讓病毒活性降低,用於肝功能異常沒有肝硬化的患者身上,但是有副作用例如發燒、畏寒、疲倦、肌肉痠痛、頭痛、食慾不振等。

李醫師表示,相對於西藥的副作用,中醫的治療就溫和多了,根據不同體質不同B肝表現,採用清熱化濕解毒法、活血化瘀法、健脾補腎法等來治療,具有抗 病毒以及調整人體免疫功能的雙重作用;一方面採用天然抗病毒藥材,讓病毒數量減少甚至出現抗體,如虎仗、白花蛇舌草、金銀花、蒲公英、苦參。一方面也增強 病人的免疫力,可以使用靈芝、樟芝、冬蟲夏草、黃耆、山藥、白朮,若有輕微肝硬化,可以使用活血化瘀藥物,抑制纖維組織增生,甚至讓硬化細胞減小消失,如 三棱、莪朮、炮山甲、桃仁、紅花、山楂、丹參、當歸、益母草等。
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%E4%B8%AD%E9%86%AB%E6%B2%BBb%E8%82%9D-%E6%9F%93%E7%97%85%E6%AF%92%E6%82%A3%E7%97%85%E8%88%87%E5%90%A6-%E8%88%87%E5%80%8B%E9%AB%94%E5%B7%AE%E7%95%B0%E6%9C%89%E9%97%9C-161253625.html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pp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